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全球微速讯: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生之旅_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23-03-20 03:54:28

1、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一、教学目标

3、  过程与方法:


(资料图片)

4、  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5、  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6、  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7、  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8、  知识与技能:

9、  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10、  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11、  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4、  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15、  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16、  二、教学重点:

17、  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18、  三、教学难点:

19、  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20、  四、教学准备:

21、  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22、  五、课时安排:

23、  二课时

24、  六、教学过程:

25、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26、  一、导入:

27、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8、  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29、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30、  看图说一说:

31、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32、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33、  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34、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5、  分类:

36、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37、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38、  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39、  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40、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41、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42、  有人说:一次性纸杯是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说:一次性纸杯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你支持哪种观点?

43、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44、  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45、  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46、  制作太阳能灶。

47、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48、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49、  自己制作。

50、  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51、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2、  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53、  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54、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55、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56、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57、  浆叶为塑料片。

58、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59、  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60、  学生上台游戏。

61、  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62、  展评。

63、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64、  一周后看模型。

65、  五、巩固应用

66、  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67、  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68、  六、布置作业

69、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70、  板书设计:

71、  能 源

72、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73、  太阳能 水

74、  风能 矿产 不可再生资源

75、  木材

76、  教学反思:

77、  【教学目标】

78、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79、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80、  【教学重、难点】

81、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82、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83、  【教学准备】

84、  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85、  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86、  教师准备弹簧秤。

87、  【教学过程】

88、  一、课前布置

89、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90、  课前布置:

91、  调查走读生数量

92、  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93、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94、  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95、  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96、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97、  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

98、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99、  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100、  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101、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02、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103、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104、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105、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06、  四、课堂小结

107、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板书设计:

108、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109、  一、教学目标

110、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111、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12、  3.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113、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114、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115、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116、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17、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118、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119、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

120、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12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122、  四、相关资源

123、  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124、  五、教学过程

125、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126、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127、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128、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129、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130、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131、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132、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133、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134、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35、  展示:展示步骤:

136、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137、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138、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139、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140、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141、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142、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43、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144、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145、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146、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147、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学到。

148、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149、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50、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51、  插入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152、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153、  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154、  教学目标:

155、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156、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57、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158、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159、  教学过程:

160、  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61、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162、  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163、  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164、  实施探究:

165、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66、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167、  展示交流

168、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169、  拓展创新:

170、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171、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172、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173、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174、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175、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176、  作业设计:

177、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178、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179、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180、  板书设计:

181、  风从哪里来

182、  生活中哪里有风?

183、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84、  验证猜想

185、  风的种类:

186、  海陆风

187、  季风

188、  信风

189、  台风

190、  山谷风

191、  龙卷风

192、  飓风

193、  火风

194、  课后反思:

195、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196、  教学目标:

197、  能够有依据的自行划分人的生命周期。

198、  知道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为幼年期、青春发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199、  体会到人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顾

200、  教学重点与难点

201、  重点: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02、  难点:能够有依据的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03、  教学过程:

204、  导入: (听你们的老师说我们班是学校的智慧之班,我来到这里上课感到非常高兴,不过要想让我承认你们的智慧我还要简单的考验你们一下)

205、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么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讲故事,但是要仔细听,因为我有问题要问

206、  古希腊曾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狮身的女妖。她向每个路过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个谜语:有一种动物,在开始的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207、  对于这个谜语,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过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这时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过此地,会见了女妖,并猜出了谜底。

208、  (在俄狄浦斯说出答案之前,谁想试着猜一下)

209、  (哇!同学们不简单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这个秘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210、  (但是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吗?)

211、  说的真好,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时候,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212、  从这个谜语我们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几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生之旅》(板书课题)

213、  思考一下,人在这几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14、  二、划分人生

215、  对于人生我们还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除此之外,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时期,你准备怎样划分?

216、  划分之前,同学们先看一个短片,只有几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们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细看,不要错过人物的每一个变化。

217、  下面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短片和我分给你们手中的图片,小组内观看、讨论、交流,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划分结果和理由由小组长汇报给我。

21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种结果只要大家同意划分依据就可通过。

219、  同学们划分的真不错,可是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呢?

220、  同学们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时期呢?知道这个时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吗?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你最喜欢的科学家年少的小故事,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221、  这几位科学家年少时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222、  说得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我们总感觉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是身边的长辈,也是在不经意间才发现了他的皱纹,他的银发,如果每年与父母合一次影,几年后,也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

223、  三、看组图,学生观察图片

224、  谈话:我们再来看这组照片,认识吗?你有什么发现或感想?

225、  我们发现周杰伦个子越来越高了,你们想不想长高?想不想知道长大后你会有多高?

226、  3.老师教给你预测方法好不好?课件展示预测方法。

227、  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可靠的方法计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师发给你的第一张表,表1是第二张,表2是第三张。

228、  对你的身高满意吗?

229、  同学们把表收起来吧,老师把它送给你,你可以给亲戚或邻居家的.小朋友预测一下。

230、  其实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

231、  看同学们的表情就知道我们都期待着能长得更高些,个子高了强壮了有什么好处?

232、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大后我们不再让父母去照顾我们了,而且可以去照顾别人了,对吗?那我们都应该去照顾谁?

233、  只有自己的亲人需要你去照顾吗?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阶段的人需要照顾?

234、  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35、  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顾需要帮助的人。

236、  四、总结:

237、  课就上到这里,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畅谈收获

238、  五、作业(写一份调查报告)

239、  你们家里或邻居家里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240、  你家里或者邻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里,他们是什么样的?

241、  把你的观察和想法写下来。

242、  一、教学目标

243、  过程与方法:

244、  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45、  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246、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247、  知识与技能:

248、  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49、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250、  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25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52、  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53、  愿意合作与交流。

254、  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255、  二、教学重点:

256、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257、  三、教学难点:

258、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259、  四、教学准备:

260、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261、  五、课时安排:

262、  二课时

263、  六、教学过程:

264、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265、  一、导入新课

266、  复习:什么是能量?

267、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68、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69、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270、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271、  游戏研究:搓手。

272、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73、  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274、  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275、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276、  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277、  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278、  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279、  学生汇报。

280、  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281、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282、  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283、  小结。板课题。

284、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285、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86、  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287、  展评小结。

288、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89、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90、  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291、  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292、  学生看图制作。

293、  学生分析,汇报。

294、  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295、  五、布置作业

296、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97、  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298、  板书设计:

299、  2.能量的转换

300、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301、  教学反思:

302、  一、教学目标

303、  过程与方法

304、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305、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306、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307、  科学知识

308、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309、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3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1、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312、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313、  二、学习成果评价

314、  概念发展

315、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316、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317、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318、  探究能力

319、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320、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321、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322、  三、教学准备

323、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324、  四、教学步骤

325、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326、  集中话题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327、  探索和调查 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28、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329、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30、  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331、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32、  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333、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334、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335、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36、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337、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338、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339、  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

340、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

341、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342、  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343、  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344、  2.应用

345、  一、教学目标

346、  过程与方法

347、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348、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349、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350、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351、  科学知识

352、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353、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354、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35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56、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357、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358、  二、学习成果评价

359、  概念发展

360、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361、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362、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363、  探究能力

364、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365、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366、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367、  三、教学准备

368、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369、  四、教学步骤

370、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371、  集中话题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372、  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373、  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374、  探索和调查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375、  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76、  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377、  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378、  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379、  学生动手制作。

380、  小车进行比赛。

381、  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382、  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383、  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384、  讨论交流。

385、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386、  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387、  教学目标:

388、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89、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90、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391、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392、  教学过程:

393、  导入新课:

394、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395、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396、  提出问题:

397、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398、  猜想假设:

399、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400、  制定方案:

401、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02、  实施探究:

403、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404、  展示交流:

405、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406、  自由活动:

407、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408、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409、  拓展活动:

410、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411、  作业设计:

412、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413、  板书设计:

414、  小帆船

415、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416、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417、  风的两面性:

418、  课后反思:

419、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420、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

421、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他们在身体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阶段他们难免会对自己身体发育的特点和青春期应该怎样搞好卫生保健产生疑问;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体验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也会产生“各种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儿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生命的延续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

422、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编写的。本单元相关的生命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423、  单元教学目标:

424、  科学探究

425、  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426、  2.懂得交流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27、  3.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做好观察记录。

428、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429、  5.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30、  6.能够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431、  情感态度价值观

432、  想知道,爱提问。

433、  能够尊重证据。

434、  能够珍爱生命。

435、  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36、  愿意合作与交流。

437、  科学知识

438、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439、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40、  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441、  一、教学目标

442、  过程与方法

443、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444、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445、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446、  科学知识

447、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448、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449、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50、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45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52、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453、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454、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55、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456、  二、学习成果评价

457、  概念发展

458、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459、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60、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61、  探究能力

462、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463、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464、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465、  三、教学准备

466、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467、  四、教学步骤

468、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469、  集中话题

470、  1.导入新课。

471、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472、  探索和调查

473、  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474、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475、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476、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477、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478、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479、  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480、  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81、  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482、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483、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484、  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485、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486、  全班交流

487、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488、  学生实验、记录

489、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90、  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491、  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492、  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493、  学生介绍、补充。

494、  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495、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496、  回顾和解释

497、  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498、  一、教材简析:

499、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500、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501、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502、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503、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504、  二、教学背景:

505、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506、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507、  三、教学设计:

508、  教学目标

509、  (一)科学概念:

510、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511、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12、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513、  (二)过程与方法:

514、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515、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16、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517、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518、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519、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520、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521、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522、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523、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524、  教 学 流 程

525、  活 动 过 程

526、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527、  一、导入:

528、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529、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530、  (2)学生讨论

531、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532、  二、观察淀粉

533、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534、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535、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536、  (2)观察并记录表格:

537、  (3)交流汇报:

538、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539、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540、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541、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542、  三、米饭与淀粉

543、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544、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545、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546、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547、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548、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549、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550、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551、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552、  交流讨论:

553、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554、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555、  五、总结:

556、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557、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558、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559、  六、延伸、拓展

560、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561、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562、  板书设计

56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564、  米饭

565、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566、  ……

567、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568、  生成预见

569、  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570、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571、  课堂评估

572、  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573、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574、  【教学目标】

575、  科学概念:

576、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577、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578、  过程与方法:

579、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580、  情感态度价值观:

581、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582、  【教学重点】

583、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584、  【教学难点】

585、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586、  【教学准备】

587、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588、  【教学过程】

589、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590、  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591、  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592、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593、  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594、  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595、  实验:

596、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597、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598、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599、  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600、  三、验证产生气体

601、  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602、  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603、  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604、  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605、  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606、  四、小结:

607、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608、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609、  教学目标:

610、  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611、  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612、  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613、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614、  教学重点:

615、  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616、  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617、  教学难点:

618、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619、  教学准备:

620、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621、  教学课时:

622、  二课时

623、  教学过程:

624、  第一课时

625、  一、谈话导入。

626、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627、  二、展示交流。

628、  教师公布规则。

629、  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630、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631、  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632、  三、拓展。

633、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634、  第二课时

635、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636、  ◆模拟课堂

637、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638、  活动要求:

639、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640、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641、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642、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643、  评价内容

644、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645、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646、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647、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648、  二、小组自评

649、  ◆模拟课堂

650、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651、  评价内容

652、  乐器的外形美观 ☆☆☆☆☆

653、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654、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655、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656、  三、改进乐器

657、  ◆模拟课堂

658、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659、  教学目标:

660、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661、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66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663、  教学重点:

664、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665、  教学难点:

666、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667、  教学准备:

668、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669、  教学课时:

670、  二课时

671、  教学过程:

672、  第一课时

673、  一、谈话导入。

674、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675、  二、探究活动。

676、  计划于组织。

677、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678、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679、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680、  事实与证据。

681、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682、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683、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684、  三、总结。

685、  第二课时

686、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687、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688、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689、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690、  【教学后记】

691、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692、  一、教材分析

693、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694、  《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695、  《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696、  《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697、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698、  二、学生情况分析

699、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700、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701、  三、教学目标

702、  (一)科学概念

703、  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704、  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705、  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706、  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707、  (二)过程与方法

708、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709、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710、  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711、  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71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13、  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714、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715、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716、  四、教学措施

717、  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718、  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719、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720、  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721、  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22、  五、教学关键

723、  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724、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25、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726、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727、  科学教育理论:

728、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729、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730、  教学内容:

73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732、  教学方法:

733、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734、  学情分析:

735、  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736、  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737、  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738、  教学目标:

739、  知识目标:

740、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41、  过程与方法:

742、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743、  情感态度价值观:

744、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745、  教学重点:

746、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747、  教学难点:

748、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749、  教学准备:

750、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751、  教学过程:

752、  一、简单操作导入

753、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754、  二、学习新知

755、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756、  三、巩固新知

757、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758、  四、应用所学

759、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760、  五、实际判断

761、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762、  六、实验研究

763、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764、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765、  七、数据统计

766、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767、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768、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769、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7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7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7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5、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776、  九、课堂小结

777、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778、  教学目标:

779、  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780、  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781、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782、  教学重点:

783、  认识什么是健康。

784、  教学难点:

785、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786、  教学准备:

787、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788、  教学课时:

789、  二课时

790、  教学过程:

791、  第一课时

792、  一、谈话导入。

793、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794、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795、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796、  二、探究学习。

797、  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798、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799、  师生交流评议。

800、  人体健康测试。

801、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802、  教师巡视指导。

803、  小组讨论。

804、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805、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806、  三、拓展活动。

807、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808、  第二课时

809、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810、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811、  二、活动中分析。

812、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813、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814、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815、  【教学后记】

816、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817、  教学目标:

818、  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819、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820、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821、  教学重点:

822、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823、  教学难点:

824、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825、  教学准备:

826、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827、  教学课时:

828、  二课时

829、  教学过程:

830、  第一课时

831、  一、激趣导入。

832、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833、  二、动手制作。

834、  选择材料。

835、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836、  教师巡视指导。

837、  动手实验。

838、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839、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840、  制作乐器。

841、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842、  改进乐器。

843、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844、  三、总结。

845、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846、  第二课时

847、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848、  ◆模拟课堂

849、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850、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851、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852、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853、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854、  二、提出制作要求

855、  ◆模拟课堂

856、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857、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858、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859、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860、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861、  5.节约时间。

862、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863、  ◆模拟课堂

864、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865、  四、调试乐器

866、  ◆模拟课堂

867、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868、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869、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870、  【教学目标】

871、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872、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87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874、  【教学重点】

875、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876、  【教学难点】

877、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878、  【教学准备】

879、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880、  【教学过程】

881、  一、谈话导入新课

882、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883、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88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885、  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886、  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887、  小组汇报:

888、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889、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890、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891、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892、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893、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894、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895、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896、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897、  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898、  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899、  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900、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901、  教学后记:

902、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903、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904、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905、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